国民医美网

频繁遭到诟病,医美行业乱象何时休?

   2023-12-06 网易2150
导读

频繁遭到诟病,医美行业乱象何时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于是,围绕女性爱美与变美需求的医疗美容服务,也十分刚性。不过,需求大爆发的同时,行业乱象也屡禁不止,而与之对应的,便是行业舆情高发、各种投诉不断。

据前不久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近期联合发布的《国内医美维权舆情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分析显示,2023年1-5月医美行业维权舆情总计90769条,医疗资质问题以及注射类项目、吸脂手术维权舆情尤为明显。

与此同时,高价玻尿酸除皱针越除越皱、医美贷套路深维权无门、虚假广告防不胜防等消费者投诉信息,也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投诉平台随处可见。

例如,近期华韩股份旗下“王牌”医美机构南京医科大学友谊外科整形医院(以下简称友谊整形),就连受到消费者投诉,涉及乱收费、售后退款、医疗事故等种种问题。

据了解,友谊整形也是南京医科大学的私立附属医院,在官方宣传中,这家机构号称是国内唯一一个同时具备“5A级医美机构+三级整形外科医院+JCI认证”三大资质的医美医院,也是南京医科大学的医教研基地之一。不过,即使是有上市公司背书、名校共建的背景,友谊整形的口碑,却依然难以抵挡悠悠众口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为数惊人的舆情数量,以及屡见不鲜的医美纠纷案例,也将医美行业的乱象再次暴露无遗。

行业大爆发,却乱象丛生

据相关机构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医美市场的年销售额已破千亿,相比以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医美市场规模达到4934亿元,到2025年将超过8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37%。

作为消费升级的重要体现,医美行业的市场规模潜力巨大,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有美容需求。不过,高速增长的千亿市场,也因为行业标准不够健全、入局玩家鱼龙混杂而显得有些“乌烟瘴气”。2022年11月底,中消协就曾集中揭露医疗美容行业多重乱象。

一是部分医美机构证照不齐全,机构工作人员不具备执业资格。据媒体报道,一些医美机构经常对外宣传称,机构聘请了国内大型医院的整容专家、海外整形专家,实则只是宣传噱头,以这类“名誉专家”的旗号招徕消费者,而实际参与医疗美容手术的医生,却并非这些行业“大咖”。

例如,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份,市场监管总局就曝光10起医美违法犯罪案例。涉及的案例在《报告》9万多条有关医美消费维权舆情数据中,均有一定数量的占比。《报告》数据显示,有关医疗资质问题的数据有3万多条,占比33.1%;有关医疗质量问题占比31.1%;有关营销问题的占比35.3%。



图源:中国新闻网报道截图

其中,多个案例均与相关个人、公司未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经营医美范畴内的业务,包括给消费者提供注射玻尿酸、瘦脸针等医美服务。违规购置微晶头、注射器、肉毒毒素等医疗美容器械、药品,并在开办的生活美容场所内多次开展肉毒毒素注射除皱等医疗美容服务。

二是夸大医美产品及整形服务的功效,制造容貌焦虑。在很多消费者的印象中,医美行业一直是虚假广告横行、夸大宣传泛滥的行业。一些美容机构甚至通过编造用户评价,夸大医美效果而被指欺骗、误导消费者。

例如,知名的美莱华美医美,就曾因用户举报,被泉州市市场监管局依法进行立案调查。经查,当事人在“新氧”平台、官方网站、新浪微博中发布信息含虚假内容、宣传功效保证、涉及医疗技术和诊疗方法等内容。

其中,当事人发布的“瘦脸针”“非手术整形”广告页面中含有“逆龄神器肉毒素——欧美女星的抗衰老‘吗啡’……”等被认定为违法内容,最终被泉州市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处罚23.2万。据泉州市市场监管局广告科负责人介绍,肉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药品,属于《广告法》明确禁止发布广告的药品。



其三,医美行业模糊定价、违规收费、随意加价现象也层出不穷,消费者因此上当受骗现象时有发生,加上一些医美机构的售后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往往导致消费者投诉无门。

与此同时,医疗产品渠道不明,部分医美机构使用假货、水货针剂以及山寨设备等,也让消费者深受其害。另外,很多消费者吐槽的重灾区是,医美效果难以评估,服务质量与消费者预期仍有较大差距。

例如,有消费者在投诉平台投诉上文提及的友谊整形,一个血常规和测量血压收费550元,“比三甲医院收费都贵”;购买产品后不按实价退款。

也有消费者在友谊整形手术后,导致“神经永久损坏”,手术过程中遭遇“各种理由拖延”,导致消费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且主治医生“在卫健委官网并没有手术资格,属于违规操作”。另外在后续沟通中,院方态度“恶劣”。由此可见,医美行业乱象不止,消费者的投诉量就不会减少,行业整治也将刻不容缓。

标准与监管“灰色地带”难除,轻医美也难独善其身

任何行业在发展初期,都会出现“野蛮生长”、“混乱不堪”的局面,医美行业既不例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当传统的医疗美容服务逐渐延伸出轻医美服务后,这种乱象更在加剧。

据《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2019年国内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有1.3万家,其中15%存在违规经营的现象,而不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黑机构超过8万家。

由此可见,行业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彻底根治行业乱象的难度之大。据观察,虽然医疗美容行业的诞生由来已久,但是相关行业标准的建立, 以及监管工作的执行,都未必尽善尽美。

因此也让一些对医美市场抱有期待的企业、商家找到了“生存土壤”,甚至游走在一些法律法规的边缘地带、灰色地带,有些肆无忌惮。



以目前炙手可热的轻医美赛道为例, 所谓的“轻医美”,是指近年来新兴的医美类型,一般认为是通过各种非手术医学手段来补充完善传统的手术项目,实现紧肤除皱、面部微整形、面部年轻化、瘦身美体等美容效果,而对应的技术包括激光治疗、化学剥脱、注射填充、生物技术、射频治疗等。

而对应的轻医美产品与服务也琳琅满目,包括水光针、光子嫩肤、微针等都是常见的“轻医美”项目,这类项目以风险更低、恢复周期更短、价格更低等为宣传卖点,成为很多消费者青睐的对象。不过,此类“轻医美”项目相比美容整形等,同样是医美行业的“重灾区”。

据媒体报道,因为消费者通过此类项目美容,发生的相关医疗纠纷也十分常见,如打水光针导致溃烂、做光子嫩肤出现皮肤过敏、违规使用妆字号产品等。

轻医美由于单价相对较低、风险较小,也经常在一些医美O2O平台出现。据了解,一些轻医美项目80%以上的交易量来自互联网平台。

由于操作技术含量不高,利润空间又大,很多服务能力不达标甚至连资质都没有的医美机构纷纷涌入轻医美。再加上相关监管措施还没跟得上市场发展,各种医美乱象频频发生。该类现象,甚至也让互联网医美平台难以监管,甚至不堪其扰。

由此可见,在美容整形机构出现的行业问题,与轻医美垂直赛道所面临的问题,大同小异。

一方面由于行业标准并不完善,导致一些不合规的企业总能“见缝插针”,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路径。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体量大、监管难度高,很多企业浑水摸鱼、蒙混过关,让行业监管、平台打击都难以做到“除恶务尽”。

追根溯源,医美行业治理刻不容缓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行业标准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与监管难度高,是此类企业能够“堂而皇之”生存下来的主要原因。

以“轻医美”为例,目前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均没有针对“轻医美”作出专门界定,因此也容易出现消费者认知误区。而当此类商家大肆宣传美容效果时,一些消费者或许会忽视,“轻医美”本质上仍然是医疗美容,同样具有一定的风险。甚至因为“轻医美”术前未与机构签订合同,而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消费者维权时却因为难以举证,而十分被动。



与此同时,由于相关监管标准不够明确,一些非法行医行为也存在灰色地带。一些生活美容机构巧借消费者对“轻医美”的模糊认知,在证照不全的情况下非法行医,或是使用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等的人员开展医美活动。

除此以外,行业的分级分类标准有待完善。以同样被视为轻医美赛道产品的家用美容仪等产品为例。近年以来,家用美容仪虽然在社交媒体关注度较高,但是也因为其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而频繁遭到消费者的质疑,一些美容仪产品更是因为缺少射频资质,而被指虚假宣传。

实际上,没有射频资质,并非某一个品牌存在的问题,而是行业的通病。为此,去年3月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内容的公告,其中明确表示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将纳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公告表明,自2024年4月1日起,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未取得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备案)的企业,不得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虽然目前尚且处于政策过渡期,但是可以预见,一旦新规落地,将会有无数美容仪企业受到波及。

由此可见,无论是带有消费性质的美容仪产品,还是让消费者变得更美的“轻医美”项目,又或者是美容整形机构,未来很快将会面临行业越来越规范化、监管日渐趋严的市场环境,甚至难以逃脱因为行业走向规范化,而被重新洗牌、甚至出局的命运。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gmym.com/news/show.php?itemid=200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1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