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武汉奇致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已获受理。这家公司或许在普通的消费层面并不熟知,但要提及“光子嫩肤”,就不得不提到这家公司,2021年,奇致激光将激光技术与医疗美容结合,算是正式在“光子嫩肤”这一概念引入了国内的医美市场。
这些年,以玻尿酸、肉毒素、皮肤再生产品和光电射频仪器为主的轻医美行业发展迅速,并成功带飞上游企业。除了奇致激光,其他风口项目下的华熙生物、爱美客、昊海生科也发展得如日中天。
从行业角度来看,轻医美算是间接拯救了医美大市场。据悉,注射+光电的非手术医美在2020年爆火,凭借一己之力把原本萎靡不振的线下医美赛道从边缘线上拉了回来,根据统计,仅仅一年之内,以抗衰出名的热玛吉就增长了137.4%。
时至今日,我国的轻医美市场规模扩张到798亿的规模,根据中信建投的数据,预计2024年中国医美市场的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随着“光子嫩肤”第一股的到来,或许,这个行业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暴利。
上游吃肉,下游喝汤?
在整个医美行业,分三大产业链。首先位居上游的显然就是奇致激光、华熙生物、爱美客这一类原料设备的供给企业;剩下两类分别是中介、代理经销商,以及各大美容机构。前者以新氧为代表,后者有Yestar艺星整形、华美、美莱等等。
尽管站在一条产业链上,但它们的命运却不尽相同,医美上下游的毛利率天差地别。新氧数据显示,在整个医美市场,上游药品耗材的产品毛利率平均在50%-90%的范围内,净利润率在20-50%之间。
而中游那些代理经销商平均毛利率在20%-35%之间,净利率水平在5-15%之间。下游美容机构,普遍毛利率在40%-70%之间,净利率只有10%左右。从奇致激光这类光电设备企业身后的资本布局,就能看出医美上游企业的日子多么风光。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1年至今,仅光电医美上游产业链,就有芙迈蕾、南京佰福、雅光医疗、京渝激光、威脉医疗等超30家企业获得融资。而投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腾讯、小米、软银、IDG、北极光、高盛、高瓴……奇致激光背后站着的则是新氧。
细看这些上游企业,家家赚得盘满钵满。
奇致激光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上半年,奇致激光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8亿元、2.4亿元、2.5亿元和6260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2883.4万元、3356.8万元、4022.3万元和1112.3万元,毛利率达到55.5%、57.8%、55.6%和59.9%。
“玻尿酸大户”华熙生物跟主打“溶液嗨体”的爱美客毛利率也不容小觑。2023年上半年,爱美客实现营业收入14.59亿元,同比增长64.93%;净利润为9.63亿元,同比增长64.66%。去年,爱美客2022年的毛利率高达94.85%,比同年茅台还高。
华熙生物发布2023年一季报,报告显示营收 13.05亿元,同比增长 4.01%,归母净利润 2.0亿元,同比增长 0.37%;其中毛利率 73.78%。对比以上三家,新氧的财报实在惨不忍睹,2023年第一季度,新氧总收入为3.1亿元人民币(4520万美元),同比增长3.2%。
但即便处于增长状态,新氧净利润却在亏损,归属于公司净亏损为1190万元,2020Q1、2021Q1、2022Q1、2023Q1,新氧的净利率分别-19.66%、-12.87%、-22.37%、-3.58%。医美上下游的差距到底出在哪里?
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成本,尤其是营销成本。
这个行业烧钱的力度不亚于任何一个泡沫风口。以新氧为例,新氧在2022年四个季度以及今年Q1的单季度营业成本分别为1.07亿、1.05亿、0.94亿、0.88亿、1.14亿,营业费用分别为2.72亿、2.47亿、2.37亿、2.13亿、2.3亿。医美机构成本构成中,主要是营销成本,能占到总成本的30%-50%。
相比于要疯狂营销的下游企业,上游的供应商基本没有这个困扰。因为一旦踏入营销泥潭,就连华熙生物都撑不住,一直以来,华熙生物跟爱美客几乎平分医美供货天下,但从2023年,华熙生物开始逊色。
2023年半年报,华熙生物营收增速仅为4.77%,净利润增速还首次出现下滑,反观爱美客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始终在60%以上。原因无他,这几年,华熙生物逐渐开始面向C端消费群,如此一来,营销投入疯狂上涨。
2022年,华熙生物的销售费用高达30.49亿元,同比增长25.17%,其中线上推广费用17.22亿元,占销售费用的56.48%。医美的钱不是那么容易赚,上游独善其身,也是因为有下游在负重前行。
医美赛道,跨界“上瘾”?
医美供应链在年轻人从未消失的颜值焦虑中一度能“点石成金”。华熙生物跟爱美客大放异彩的同时,不少企业也在悄悄跨界医美赛道,尤其是一些医药企业。以华东医药为例,这家资深药企最典型的医美产品是1.8万一针的少女针。
2021年4月,华东医药旗下子公司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公告一出,股价就瞬间飙升,最大涨幅比例一度达到了120%。得益于少女针,去年,华东医药实现营收377.15亿元,同比增长9.11%;净利润25.33亿元,同比增长8.2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99亿元。
2023年,这股跨界热潮还在继续。
今年年初,云南白药宣布旗下的医美业务进入试运营阶段;4月份,复星医药宣布入局肉毒素市场;博瑞医药、常山药业也先后计划加入减肥药阵营,10月份,有消息称博瑞医药董事长亲自尝试减肥药,这则非官方的小道消息直接让博瑞医药股价上涨20%。
此外,还有特一药业、江苏吴中、兴科蓉医药、四环医药、康哲药业……这些企业要么亲自研发产品,要么收购增添医美业务管线,总之,想要在医美市场分一杯羹的心思再明显不过,毕竟轻医美项目,如今也算是一项高端消费。
华东医药有近乎两万的少女针,爱美客的高端玻尿酸每毫升也在五位数,其他项目中,以光电类的热玛吉为例,每次客单价在12000到20000元之间,光电类价位稍低的热提拉和Fotona 4D Pro,客单价也分别在8000到10000元左右,和5000到8000元之间。
高昂的客单价能让企业快速实现产品盈利。
但跨界也要承受不小的压力。以华东医药为例,这家医药公司为医美板块投入不少,企业年报显示,2018年,公司以近1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Sinclair,用来生产少女针,2021年、2022年又分别收购国际能量源医美器械公司High Tech和Viora,仅前者就耗资6.6亿元。
这样投入所带来的后果就是2020年华东医药的营收、扣非净利润双双负增长。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华东医药营收为255亿元,同比下降7.7%;扣非净利润20.31亿元,同比下降2.36%。要知道,在此之前,华东医药上市20年几乎无亏损。
此外,企业现在跨界医美也多少有些迟。
这个行业一众巨头无论主要业务重心是什么,都在积极布局第二、第三业务线。去年,华熙生物通过收购益而康生物51%的股权,正式进军胶原蛋白产业领域;爱美客则将下一步的计划放在再生材料与肉毒素上。
昊海生科盯上了光电设备,2022年,公司花费2.05亿获得激光医疗设备厂商欧华美科63.64%的股权,开始涉足以奇致激光为代表的射频及激光美容领域。留给其他企业跨界的机会似乎不多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目前的高端激光医疗设备,实际还在靠进口。奇致激光也好,昊海生科也罢,在市面上都打不过以色列飞顿与欧洲之星。此外,进口玻尿酸也占据着大约65%的市场份额,国家药监局批准的48款医疗器械玻尿酸中,有19款是来自8家国外厂商。
没有技术,再怎么迎着风口跨界都是无能为力。
医美市场,没有创新?
在年轻人的话题中,医美的讨论度永远不过时。在小红书上,有关“医美”话题的总浏览量已达6亿人次,各种针剂与光电的消费热度持续数年,经久不衰。根据调查,在轻医美项目中,光电项目连续三年成为最受欢迎类目。
数据显示,2022年光电医美项⽬GMV达43.63%,相比注射类和其他项目,光电医美仍为轻医美项⽬最“吸⾦”项⽬,同时也是轻医美项⽬第⼀⼤品类。注射项目中,玻尿酸仍然占大头。
这不仅能反应出当下年轻人抗衰之心强烈,还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医美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至少这几年的创新力不足,迟迟没有突破性技术。就连行业相关人士都直言:国内医美一些关键技术在挂着创新的名义,持续研发。
以华熙生物为例。这些年,华熙生物似乎陷在创新泥潭里难以脱身,甚至在从B端往C端走,但在C端的布局也仅仅是用玻尿酸原料为基底开发的商业化产品,一度从护肤品延伸到了零食饮料。
例如华熙生物推出玻尿酸水品牌“水肌泉”、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 和透明质酸果饮品牌“休想角落”等三个品类。但以天猫旗舰店的数据来看,黑零和休想角落的月销量购买人数基本上还是在300-400+,玻尿酸水被频繁诟病智商税。
事实上,华熙生物为研发所付出的投入不算少。
年报显示,2022年华熙生物研发费用约3.8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36.52%;近三年研发投入在总营业收入的占比,较上一年保持了稳定增长,2020年、2021年、2022年华熙生物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5.36%、5.75%、6.1%。
这其中,华熙生物尤其对新的生物活性物产品感兴趣。2022年华熙生物完成3个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全年进行原料及合成生物研发项目有116项,涉及胶原蛋白、麦角硫因、人乳寡糖等新赛道新领域。
据公开资料披露,华熙生物目前已经在合成生物领域投入近20亿元,并通过这一技术已经开展多种生物活性物的研究项目,但到目前为止,华熙生物还没有任何一项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的产品上市,只有部分原料处于中试阶段。
不创新不行吗?华熙生物稳坐国内玻尿酸龙头宝座,看似前路没什么曲折。但玻尿酸从原料到终端产品,价格都在逐年下降。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玻尿酸原材料的平均价格已由2017年的210元/克,逐渐降至2021年的124元/克,降幅超过4成,并且未来还有下降趋势。
巨头显然不能切断创新,只啃老本。
再看光电产品的发展,一直以来,光电医美设备都参差不齐。据中航证券,消费者在持牌/非持牌医美机构能够接触到被称为“射频医美器械”的设备数量超过200种,但多数器械属于无显著疗效的“山寨设备”,仅有30余种在欧洲、美国、日本或韩国通过当地医疗器械认证。
截至2021年10月,国内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射频医美器械其实只有21款。正在IPO的奇致激光也曾因为产品质量问题接连失利。此前,奇致激光因产品不符合标准规定医疗器械,被武汉市食药监局警告,责令停止生产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并处罚款10000元。
巨头尚且如此,何况其他玩家,医美乱相背后一出出悲剧与技术创新停滞有莫大的关系。